近日,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边新灿教授与博士生沈鑫泉等在CSSCI期刊《全球教育展望》上发表文章《从松绑高考到纳入高考:高中学考的制度渊源和改革演进》,《学习强国》平台转发了这篇文章。

由上海、浙江先行先试的新高考改革已逾十一年。这次改革是恢复高考以来力度最大、链条最长、内涵最丰富的改革。其中的改革举措诸如文理融通、扩大选择(实行选考)、等级赋分、志愿平行到专业或专业组等等,为大家所熟知。但是有一项改革举措,很低调却具有框架性意义 ,这就是“高中学考纳入高考招生”。高中学考纳入高考招生,是新高考的重要改革举措,它与统一高考奠定了“两依据”的基本框架,“3+3”和“3+1+2”是框架内的具体组合模式。高中学考是高中会考的继承与发展。20世纪80年代建立高中会考制度的意蕴有三:改变“片面追求升学率”环境下只关注尖子生的不正常状况,面向全体学生;纠正偏科,引导全面发展;取代高考被强加的评价高中教育质量的功能,为高考“松绑减负”,并为高考改革与课程改革促进“共同基础上的个性发展”奠定基础。21世纪初,伴随高中新课改的启动,在高中会考面临生存困境之时,高中学考作为监测教育质量的手段转型重生。2014年新高考启动后,高中学考实现扩能蝶变:由一种考试类型拓展为两种类型(合格考和选择考);选择考纳入高考招生科目体系。与综合评价录取发挥政府和学校“两个积极性”相呼应,实行“统一高考+高中学考”的科目设置旨在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理顺高考招生命题体制,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关联度,鼓励探索过程评价,为学生减负创造有利环境,推动课改深化和素质教育落地。文章在全面梳理高中学考制度演进脉络的基础上,深入讨论20世纪80年代高中会考兴起和2014年起高中学考纳入高校招生考试科目设置的改革意蕴,对高中学考面临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讨论,展望发展前景,并就当前进一步完善相关工作提出对策建议。在文章写作过程中,作者访谈了多位参与方案制订和改革推进的领导和专家,得到指教和鼓励。

边新灿: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教育博士生导师;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原副院长,正高二级研究员。主要从事高考改革和教育考试理论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重点、中国教育学会重点和省哲学社会科学等7项研究课题;在《教育研究》《光明日报》《中国语文》《中国教育学刊》《中国高教研究》《中国高等教育》《课程教材教法》等国家和省级报刊发表教育考试和汉语言文学相关学术论文70多篇;独立出版专著两种,合作出版专著多种;主持完成省教育考试院委托浙师大承担的浙江教育考试重点文化建设项目“浙江教育考试招生史研究”,作为编写组长集体撰写的专著《浙江教育考试招生70年》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