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师大首页
  • English
  • 首页
  •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专业介绍
    学院领导
    机构设置
    规章制度
    学院标识
  • 党建工作
    教工党建
    学生党建
    党员之家
    主题教育
  • 师资队伍
    特聘教授
    人才梯队
    专任教师
  • 学术科研
    重点学科
    项目申报
    科研成果
    科研仪器
    学术活动
  • 本科生教育
    课程建设
    通知公告
    专业介绍
    规章制度
    教学研究
    课程思政
    成果展示
  • 研究生教育
    招生就业
    培养工作
    学位工作
    导师简介
    导学思政
  • 教师教育
    微格实训
    教师技能考核
    教育实习
    教育研习
    基地建设
  • 国际合作
  • 社会服务
    自学考试
    教师培训
    合作办学
  • 学工在线
    学风建设
    科研与竞赛
    校园文化
    就业工作
    学生组织
    班级风采
    学生资助
    学子风采
    学生团建
  • 校友工作
师大首页
媒体关注
    首页  媒体关注
“区域观察·厅局长会客厅”|杜华: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
发布时间: 2025-11-06 浏览次数:39

为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进一步深化教师队伍改革创新,推动教师队伍建设数字化转型,教育部印发《关于组织实施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正式启动。

数字技术越来越深入影响教育。用好数字技能,能赋能专业成长,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能助力教学范式升维,进一步推动教育现代化;能协同生态进化,利用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农村偏远地区和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群体,帮助区域整体提升。《通知》中明确指出“推进‘百区千校万师建设’,推出百个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特**,千所数字化赋能教师特色校,万名数字化发展名师,加强对地方和学校的引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及时总结经验成效,加大典型案例的宣传推广。”各区域如何实施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抓住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机遇,助力教师成长?

近日,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挂职)杜华在“区域观察·厅局长会客厅”专题研讨中,围绕“对于区域内教育相对薄弱地区,如何用数字化赋能,提升教师队伍建设水平?”这一议题,分享了开化县的实践路径与创新经验。

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位于浙江省西部、浙皖赣三省七县交界处,是钱塘江源头,地处山区,学校分布点多面广。近年来,开化县坚持“规划先行、多元投入、强化应用、注重实效”原则,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为主线,以促进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融合为核心,构建“顶层设计—试点先行—平台支撑—能力提升—长效驱动”数字赋能教师发展路径。尤其是2025年5月,在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支持下,“人工智能助力乡村教育”省级试点正式落地开化县。以此试点及各级各类创建任务为契机,开化县正在探索一条以数智技术赋能教师成长的创新之路。具体举措如下:

首先,量体裁衣,循序渐进改善数字校园环境,夯实数字底座,助力教师常态化开展数字化教学。

高标准建设网络环境。以高标准建设“宽带网络校校通”,构建万兆到校、千兆到班的有线网络环境,教育骨干网出口带宽升级至10G,IPV4和IPV6双栈运行,全县中小学校实现无线网络覆盖主要教学场所。

新型教学空间全覆盖。通过改造或新建,对中小学校普通教室、专用教室、学科实验室和专用场所进行基于技术装备的改造提升,已实现全县中小学录播教室全覆盖,创新实验室和新型学科教室、创客教室等覆盖率100%,以各类空间促进学习方式变革并实现空间互联可控、数据融通和资源共享。

扶持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开化县自2019年以来积极谋划教育信息化项目,重点扶持义务教育阶段信息化建设薄弱学校,有序推进各类信息化设备的添置和更新,为教育教学提供技术保障,通过分批创建,分步实施,共计20余所中小学校(幼儿园)创成市级智慧校园,县级智慧校园创成率达100%。

优化县域教育治理能力。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搭建开化县智慧教育管理中心,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支撑体系,解决各类应用系统标准不一、数据孤岛等问题,助力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的改革发展。

其次,因地制宜,汇聚整合数字教育资源,为教师数字化教学实践创新提供支撑。

用好国家、省级平台资源。指导全县教师用好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之江汇互联网学校平台以及浙里教研@人工智能教研平台。

借助市级平台资源。指导教师使用“南孔AI学”智慧教育平台,该平台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深化“五育并举”与AI技术全要素融合,围绕智能备课、精准教学、学科考试、科学评价、精细管理等核心场景,打造海量知识库,集合AI助教、AI助学、AI助考、AI助评、AI助管五大模块,搭建以“南孔AI学”为主题的“全场景贯通、多模态交互”综合教育智能体,打造按需检索的精准大模型,为老师赋能,为学生提效,为管理添彩。

利用山海协作资源。坚持“问海借力”和“城乡均衡”两手抓,加强与杭州市上城区和钱塘区、绍兴市越城区、桐乡市等地合作,打造新时代“山海+城乡”教共体,高质量推进“教育共富”。深化实施“三名工程”“三航工程”“青蓝工程”,教共体内为乡村教师配备学科和德育“双导师”,通过到共同体学校轮训、师徒结对、跟岗学习等方式提升教学能力。定期组织开化县乡村小学与教共体龙头学校开展联合教研、同课异构等校际交流活动。深化开展“互联网+”教育模式,依托线上教共体平台,探索打造“共富教共体”数字场景。

打造艺术互联网学校资源。与衢州市实验学校建立艺术互联网学校,缓解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师短缺等矛盾,开展常态化“双师一班”课堂教学,通过线上同步直播课程、线上艺术馆建设、线上艺术节打造等方式,提升学生艺术素养。

再次,立足实际,耕好示范引领“试验田”,开展教师数字化教学实践创新探索。

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助力乡村教育”省级试点作用,以马金中学和齐溪镇中心学校等学校为主阵地开展数字教学实践创新探索。

开化县马金中学与杭州英特外国语学校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支点,采用“城市教师主讲+乡村教师辅助”方式,进行城乡结对和跨区域联动,结合AI英语作文自动批改、AI听说课堂等工具优化教学流程,基于AI学情分析对学生英语能力进行分层,推送个性化任务,实现精准教学,为教师赋能增效。已取得初步成效——实现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与教师教研能力进阶、拓展教师跨区域协同与教育视野、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与数字素养提升明显。

开化县齐溪镇中心学校作为一所典型的乡村小规模学校,以自然·自由·自信为办校理念,打造若干数智赋能乡村无边界学习场景,以项目化学习撬动乡村学校变革。该校运用校园“亲***通话系统”开发“亲情e通”平台进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提前干预。依托平台数据,寻找引发留守儿童心理波动的风险点,设计暖点行动,不断提升学生校园满意度,塑造学生阳光心态,聚暖、健康成长。该校还借助浙江大学等高校力量,研发适合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智能体+元宇宙”学习平台。该平台不仅包括虚拟教室的建设,还涉及智能体的多功能开发,如语言处理和情感交互等,以确保智能体能适应多样化的教学需求。

最后,内外协同,提升教师数智素养,助力教师深化数字技术的教育教学应用。

一是注重营造开放、协作、共享的数字文化,激发教师对技术的内在认同与主动探索。以课堂为主阵地,通过多样化应用场景,引导教师在真实情景中主动尝试、探索与创新,激活其专业成长内生动力。创建教师数字化教学实践示范基地,选拔优秀教师担任导师,组织其他教师现场观摩学习,亲身体验数字技术、智能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引导教师反思自身教学,提高技术应用能力。推动智能技术融入教学设计、课堂实施、评价反馈全过程,实现从工具使用到模式变革的跃迁,帮助教师将“能用”转化为“常用”“乐用”和“善用”。

二是注重全面覆盖与自主选修相结合,提升教师数智素养。组织教师全员参加浙江省教育厅2025年暑期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素养专项研修。教师可根据自身教育教学实际及专业发展需求,自主选定研修内容。另外,教师队伍结构复杂、背景各异、数智素养水平参差不齐,定期组织专家分层分类指导,从能力维度出发,围绕工具使用、平台管理、教学融合、创新设计等方面补齐短板,引入生成式人工智能、学习分析、虚拟现实等内容,增强教师前瞻意识与转化能力。

三是坚持“四个结合”,推动教师数字素养、智能素养培训提质增效。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拓展培训广度;“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增添培训精度;“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提升培训效度;“实践反思”与“专业引领”相结合,增强培训厚度。

四是用好浙里教研@人工智能教研平台,助力教师教研从经验教研转向循证教研。通过浙里教研@人工智能教研平台中教学时间分配、课堂时序分析、布鲁姆问题分析、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等功能,对教师教学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提出“达成教学目标”“展现学科本质”“注重情境运用”“凸显学生主体”“重视课堂小结”五维课堂,形成“教学设计—教学研磨—教学实证—教学评价—教学反思—教学改进”实践体系,破解“经验教研”之囿,迈向“循证教研”之新。

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积极探索,持续为教师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推动开化教育向更高质量、更公平方向发展,同时辐射“365”教育共富协作区(浙江开化、常山,江西婺源、德兴、玉山,安徽休宁),彰显教育共富的浙江示范,为中国式现代化山区县样板赋能助力。

转载自《教育家杂志》强国号发布内容。

  • 地址:浙江省金华市迎宾大道688号
  • 邮箱:jky@zjnu.cn
  • 浙ICP备05001954号-1
Copyright © 2023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