峥嵘岁月,铁血荣光。从南昌城头的星火到深蓝航迹的壮阔,从烽火连天的战场到和平年代的守望,一代代军人以青春丈量山河,用生命铸就长城。值此建军节九十八周年来临之际,我们以最深的敬意,追寻那些镌刻在历史长河中的赤胆忠心。7月,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智育星火·石榴同心”实践队,走进浙江遂昌县三仁畲族乡,拜访了4位老兵,让我们走进他们的峥嵘岁月,向他们致敬!
当辽宁舰的汽笛唤醒渤海,当驻港部队的步伐震彻香江,当边防哨所的星光点亮林海,当金门炮战的烽烟融入晨光——这些跨越时空的画面串联起四代军人的壮阔人生。
四位不同年代的退役军人,如同四颗串联起时光的星辰:1958年金门炮战中校准炮口的炮兵李文春,越战时期在云南山林间背负生命的边防兵李炳松,驻港岁月里守护香江的哨兵赛盛,新时代辽宁舰上握紧通信器的00后女舰员杨凌悦。他们的故事,藏在军功章的纹路里,浸在边关的风雪中,映在香江的晨曦里,也写在航母劈波斩浪的航迹上。实践队的队员们围坐倾听,让这些跨越七十载的军旅记忆,在盛夏的蝉鸣里缓缓浮现,解码那份一脉相承的家国密码。
01 烽火开篇:炮火中的忠诚坐标
1958年的寒冬,18岁的李文春攥紧拳头走进军营,成为金门炮战中的一名炮兵。炮镜压得肩膀红肿,晒脱皮的手臂磨出血痕,他仍盯着靶心反复校准:“准星偏一分,战友就多一分险。”
三等功奖章的红绸早已褪色,背后的故事却鲜活如昨:暴雨夜,他摔了七跤将受伤战友背到医疗点;寒冬拉练时,和战友跪在雪地里分解火炮,冻僵的手指仍紧扣零件;台风夜,带党员冲进暴雨抢修伪装网,海水灌进靴筒也不停歇。
如今老人摩挲奖章,望着电视里航母犁浪的画面轻笑:“当年的炮声,才换来了今天的安宁。当年穿军装时把国扛在肩,如今脱了军装,这份担当也烙在骨子里。”这句沉甸甸的话,照亮了一代代年轻人的军旅之路。
02 薪火相传:硝烟里的生命托举
时光流转至越战岁月,云南原始森林的竹梯上,年轻的李炳松正日复一日背着水桶攀爬。7名战友的饮水全靠他强健的臂膀运送,竹梯的裂痕里,藏着他对“守护”最质朴的理解——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把战友的安危扛在肩头,在日复一日的攀爬里,用每一步踏实的脚印,筑牢生命的防线。
“救过的战友,现在还常打电话来;牺牲的兄弟,我替他们看这太平盛世。”从山村少年到战场入党的战士,李炳松的转变里藏着与李文春一脉相承的信仰。压缩干粮的滋味、蛇药的苦涩、战友的鼾声,这些细节与前辈的炮声、雪痕交相辉映,让“保家卫国”四个字有了更具体的模样。他常说:“前辈在炮位上守住了疆土,我们就得在山林里守住战友。”
03 接力前行:香江畔的钢枪守望
赤柱军营的哨位上,赛盛的军靴总擦得锃亮。每天清晨香港阿婆用粤语道来的“早晨好”,于他而言比任何起床号都更令人振奋。这份超越语言差异的鱼水情深,让他深刻体悟到驻军香港的深层意义——不仅是国家主权的象征,更是民心相通的桥梁。
驻港部队的训练堪称“百炼成钢”。毫米不差的军被、分秒不误的应急反应,每一个细节都是国家形象的具象化。在军营开放日,听到香港青少年感叹“原来解放军这么年轻”时,赛盛忽然懂得前辈们的坚持:有人校准的是炮口,有人背负的是生命,而他守护的,是一国两制下民众的安心与认同。
04 续写新篇:巨舰上的青春航向
辽宁舰的钢铁巨舰上,00后女舰员杨凌悦正在3平方米的机房里熟记上千个舱室编号。作为我国第一艘航母首批女舰员,她的军旅始于一场与时间的赛跑,而指引她奔跑的,是前辈们留下的精神坐标。
甲午战争120周年海上公祭仪式上,她与战友在惊涛骇浪中岿然不动。当歼-15战机首次着舰的轰鸣响彻海天,她突然明白前辈说的“使命”:“他们扛着炮保家,我们握着通信器守国,战场变了,可那份初心没变。”
从李文春校准的炮口到杨凌悦指尖的控制台,从李炳松攀爬的竹梯到赛盛挺立的哨位,四代英雄的故事跨越山河岁月,藏着同一个密码:军装是穿在身上的责任,忠诚是刻在心里的信仰。他们或许不知道彼此的名字,却用相似的坚守,把“保家卫国”四个字从烽火岁月传到了和平年代,直至深蓝远洋。
值此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我们向所有军人致敬。正是这份跨越代际的薪火相传,让“国家”二字始终滚烫。愿这股力量继续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奋勇前进,在新时代强军事业的壮阔篇章中,让每一份忠诚坚守都垒砌成复兴基石,每一次奋勇冲锋都激荡时代强音,让这份荣光在历史长河中淬炼得愈加璀璨,辉映民族复兴的壮丽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