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数智时代青少年的情感隐忧与教育消解》关注数字化背景下青少年的情感发展,文章指出,在当前数字化生存样态下,青少年社会交往呈现出“符号化”“去身体化”和“弱社会化”等特征,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情感发展的隐忧,具体表现为情感的物转、情感的极化和情感商品化。为此,教育需要不断丰盈青少年的情感生活、加强青少年的数字伦理与同理心教育、培育青少年的批判性数字素养,促使青少年能够审慎、理性、积极地参与数字化情感实践。


论文《数智时代的生命进化与生命教育的时代重构》聚焦于数智时代的生命成长主题。文章指出,人类在数智时代进入了“生命3.0”阶段,人的生命形态正发生深刻变革,自然生命可被定向增强,社会生命趋于数字连接,精神生命走向意识扩展。这一系列变革为现行生命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重构需求,未来生命教育应当强调焕发生命的本源活力,人机共生的生命教育,多元实践的融通育人,从而在数智背景下完成自身价值、内容与路径的系统性重塑。


《如何建构跨界教研合作的良性运转机制——兼论ANT理论与本土哲学智慧的对话》一文以高校与中小学教研合作中经常面临的“同”与“异”矛盾为背景,以K项目为典型个案,成功构建了“同”与“异”动态调和的跨界教研网络。文章发现,ANT理论对跨界协作网络建构的阐释与中国哲学智慧中“和实生物”的生成观、“推己及人”的交互观、“执两用中”的平衡观及“知行合一”的实践观高度契合。两者的相互印证,不仅增强了ANT理论在本土化应用中的解释力,也彰显了中国哲学智慧在指导教育协作与理论创新中的独特价值,为构建融通中西、兼具自主性和包容性的跨界教研合作的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新的路径与参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