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遂昌县三仁畲族乡的十三都村宛如一幅水墨丹青,静静地铺展在浙西南的层峦叠翠间。这座承载着畲乡韵味的古村落,历经岁月洗礼,如今正焕发出新时代的勃勃生机。从昔日的闭塞山村到如今的省级小康示范村,十三都村正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智育星火·石榴同心”暑期实践队队员们走进这片希望的田野,用心聆听这片土地上的振兴故事,解码其乡村振兴的发展之道。
十三都村地处三仁畲族乡,是一个以畲族文化为特色的传统村落。村庄依山傍水,竹林环绕,自然环境优美。作为“省级小康示范村”,十三都村通过党建引领、村企共建的发展模式,实现了从贫困村到富裕村的华丽蜕变。近年来,该村立足毛竹等特色产业,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同时注重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打造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新图景。
党建引领发展路,党员先锋聚民心
“党员红马甲一穿,村民们就跟着动起来了!”村支书邱仙良的话道出了党建工作的秘诀。为提升党员服务能力,十三都村建立了常态化学习机制。一方面“请进来”,主动邀请农业专家、基层治理能手授课;一方面“走出去”,组织党员到安吉余村等先进村取经。随着学习交流的深入开展,党员们的视野愈发开阔,思路更加灵活,带动群众致富的本领也显著增强。
“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做强了就是竞争力,做细了就是凝聚力。”邱仙良的这番话,道出了十三都村以党建促发展的成功密码。如今在十三都村,鲜红的党旗始终高高飘扬在乡村振兴的第一线。
村企同心半世纪,携手共绘小康图
“企业宿舍不够,村民敞开家门;人手不足,村民主动帮忙”——这段始于1965年的“半世情”,讲述着十三都村与永新企业的深厚羁绊。从共建小学让孩子“在家门口上学”,到完善村路网打通竹器外销通道,再到联合提升饮用水质,村企携手圆了村民一个又一个梦想。
如今,虽然企业自动化升级减少了直接用工,但每年10万元的安全距离补偿费、光伏联建项目带来的2万元稳定收益,仍在续写着村企共赢的故事。闲置厂房的再利用规划、民族村联建项目的推进,让这份跨越半世纪的情谊,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特色产业强根基,智慧发展创新篇
清晨的竹林里,无人机穿梭作业,将鲜笋从山间运出——这是十三都村产业升级的生动写照。作为遂昌毛竹效益最好的村庄,其3800亩竹林依托30公里硬化山路,让“白玉笋”走出大山,冬笋最高售价达每斤20元。阿芬家庭农场的冬笋更是连续斩获森博会金奖,通过网络直销打响了名气。
从1983年起步的毛竹产业,到如今茶叶、杂交稻制种多元发展,村里始终跟着市场的脚步调整结构。数字技术正悄然改变传统农业:无人机治虫、运输渐成为常态,农村“三资”智慧监管系统规范资金流转,“小畲味”直播平台让山货走向全国。
从集体经济“空壳村”到年收入近70万元的“富裕村”,十三都村用一组组跃动的数字,谱写了一曲乡村振兴的动人乐章。十三都村的生动实践告诉我们:乡村振兴没有标准答案,唯有坚持党建引领、凝聚各方合力、立足特色优势、激发创新活力,才能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共富之路。如今,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十三都村正以“千万工程”为指引,奋力描绘乡村振兴的幸福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