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下午,教育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于17幢401会议室隆重召开高级别后期资助项目申报动员与交流会。会议特邀学校社科处冯昊青处长、人民教育出版社党委委员刘立德编审、教育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楼世洲教授、俞晓婷副教授与刘小柳博士进行经验分享。据不完全统计,会议吸引了包括来自国际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外国语学院等在内的30余位老师。会议由浙江师范大学副校长兼教育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林一钢主持。
会议伊始,林一钢作动员致辞。他代表学院向专程莅临的刘立德编审致以诚挚谢意,同时向深耕科研的全院教师表达崇高敬意。他强调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对铸就学科高峰、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具有战略意义,老师们要以此次会议为契机,精准把握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申报导向,全面提升学院高级别项目申报质量与竞争力。
冯昊青立足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申报全局,深入剖析了新政策下的挑战与战略机遇。他通过关键数据与政策比较,回顾了学校近五年来的课题申报轨迹,并指出课题申报存在的两大战略机遇:一是深耕国家战略选题,聚焦习近平教育论述研究的“浙江实践”与“中非教育合作”等特色方向以打造差异化竞争力;二是抢抓政策调整红利期,积极动员教师申报。
刘立德围绕项目申报强调:选题必须实现个人学术兴趣与国家战略需求的深度融合,国家级项目评审对政治站位与学术高度有双重刚性要求;研究者需主动将方向锚定于教育强国等国家战略坐标。在选题策略上,他建议避开封闭式重大课题,聚焦开放性领域,充分挖掘生态文明教育等浙江本土特色,同时依托本校非洲教育研究优势,通过本土问题与国家视角的辩证融合,构建差异化竞争力。此外,团队搭建要杜绝名实分离的虚设情况,成员需明确分工,且具备扎实的相关前期成果,以学术真实性筑牢评审信任的根基。
楼世洲基于自身课题申报中积累的丰富成功经验,对张燕军、李佳宇、李润洲三位教师提交的课题申报书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把脉问诊”。他不仅逐一审阅了申报书的核心部分,更从评审专家视角出发,结合实践经验,精准指出了每份申报书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与潜在不足,并提出了极具针对性、建设性的修改意见与优化策略,为三位教师提升申报书质量、增强竞争力提供了宝贵的专业指导。
俞晓婷与刘小柳分享了各自的成功申报经验。俞晓婷系统梳理了其课题研究的发展脉络,强调高质量的后期资助项目选题绝非偶然产生,而是植根于深厚的学术积淀与清晰的演进路径。她特别指出研究视角与理论基础的重要性。刘小柳则强调,后期资助项目对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原创性要求极高。她详细分享了申报书写作的关键细节与注意事项,特别就如何突出研究的原创贡献、强化学术论证逻辑以及优化文本呈现等方面提供了具体指导。
本次高级别后期资助项目申报动员与交流会,是教育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在新形势下抢抓机遇、推动科研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学院将以此次会议为起点,持续做好课题项目申报组织、指导和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