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以《中非文化之河交汇处 一朵跃动的浪花》为题,刊发专题报道,讲述了我院比较教育学专业尼日利亚籍博士生王倩(Ugochinyere Ibeakamma)在中国学习成长、并深度参与中非文化交流的动人故事,报道生动展现了王倩同学作为中非教育合作受益者与文化传播践行者的心路历程和积极贡献。

报道原文
我的中文名叫王倩,来自尼日利亚。今年,是我在中国的第九年。目前,我正在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攻读比较教育学博士学位。我对中国的向往缘起于小学,后来,我申请到了孔子学院奖学金,实现了来华学习的梦想。
“中国制造”点燃东方梦想
每当婺江的波光映照晚霞,我总会想起故乡尼日尔河的落日。那个因电视里的旗袍、功夫和身边随处可见的“中国制造”商品而对中国充满好奇的尼日利亚女孩,如今已成长为浙江师范大学比较教育学专业的博士生。
小时候,家里“中国制造”的文具、电器和日用品,是我最早接触中国的窗口。高中时,一名穿着旗袍的中国老师鼓励我学习中文。

2016年,我怀揣录取通知书踏上中国这片向往已久的土地。那时的我未曾想到,这把钥匙会为我打开如此广阔的世界:在金华,我与我的“中国干妈”一起包饺子、贴春联;在“世界超市”义乌,我看到非洲校友将中国商品运往家乡;在横店影视城,我和同学们用镜头记录中非友谊的瞬间。
这些温暖经历让我体会到:中国政府给予我们的不仅是求学的机会,更是一份跨越山海的深情。
在调研中读懂中国发展密码
在浙江宁波慈溪,参加“Hi China!我的中国故事”调研的经历让我对“中国制造”有了全新认识。在正大慈溪现代农业生态产业园,我被“会分类的鸡蛋”深深震撼——初产蛋、叶黄素蛋、谷物生态蛋,琳琅满目的产品背后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生动实践。这让我不禁思考:家乡市场上品种单一的鸡蛋,何时也能实现这样的产业升级?
在慈溪,我亲眼见证了“新质生产力”从理念到实践的生动转化。当我看见一名工人能够管理10万多只蛋鸡的高效运作,看到万亩优质粮食生产基地与百万羽蛋鸡养殖项目相得益彰时,这种将传统农业与新技术完美结合的模式,不仅让我看到了中国企业的竞争力,更感受到了中国为世界经济注入的新活力。
调研中,“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令我印象深刻。从日常用品到高端技术产品,“中国制造”正在全球范围内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可。

在倾听选调生胡文韬阐释“中国式现代化追求共同富裕,新质生产力推动农民向技术管理者转型”的理念时,我萌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不仅要学习这些先进技术,更要理解背后的发展理念,成为连接中非发展的“理念传递者”。
连接家乡与第二故乡
2026年将是我来到中国的第十个年头,这片土地早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近10年的求学时光充满感动和启迪,使我深感自己肩负着连接中非文化的责任,促使我从最初的文化探索者成长为中非文化交流的践行者:线上,我借助多媒体平台精心制作原创视频,试图解开东方文明的密码;线下,我踊跃参与各类文化教育交流项目,开办研学课程,向中国儿童分享非洲文化。

在实践中,我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中非文化交流如同奔涌的河流相遇相融,在持续对话与互动中汇入人类文明的海洋。
目前,我密切关注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与尼日利亚伊巴丹大学的交流项目,期望为中非教育合作构建更坚实的桥梁。
展望未来,我愿长期做中非之间的文化使者,把在中国收获的发展智慧与开放理念带回非洲,同时积极推广中国文化和“中国制造”,继续向世界分享我的中国故事。乐见两种文明在交流中各自丰盈,在对话中一同生长!
我们为王倩同学取得的成绩和展现的作为感到骄傲。她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奋斗的精彩篇章,更是中非教育合作与人文交流蓬勃发展的生动见证。学院将持续优化国际化培养环境,期待更多国际学子在这片沃土上成长成才,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中国故事,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的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