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6日—7日,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德育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赴中心基地校——杭州市学军小学(以下简称“学军小学”)、杭州市笕桥花园小学(以下简称“笕桥花园小学”)开展探校指导工作。中心常务副主任、法学院党委书记查颖教授,中心办公室主任彭年强、秘书范可越,中心研究员任俊教授、俞婷婕副教授、程力博士、楼何超博士参与本次活动。




6日下午,中心一行在学军小学集体聆听了由谢悦悦老师主讲的《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道德与法治课。学军小学校长张军林等陪同听课。



课后,双方举行座谈交流。学军小学副校长李贤艳、德育主任陈莺立足“童心德育”品牌的内涵与实践,以学校“雷锋中队”精神文化的建设与传承为切入口对学校德育工作做了汇报。

查颖通过中心5周年视频向与会人员介绍中心基本情况。她认为学军小学结合自身的校情、学情,以“童心德育”品牌建设为抓手,坚持儿童立场、儿童视角,将“童心德育”贯穿于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其中,“雷锋中队”的打造、建设与传承尤为难能可贵,后续应该更好对其内在价值进行挖掘、总结、凝练并推广。

任俊对学军小学数十年如一日深耕不辍,开展扎实且富有成效的探索实践,给予高度认可与充分赞赏。他建议,在“雷锋中队”评选工作中,需格外注重评价标准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使评价真正成为激发学生向上、向善、向美的内在动力。

俞婷婕指出,学军小学的“童心德育”指向的是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譬如谢老师的道法课,不仅引导孩子们理解并践行校园主人翁的权益与责任,更将个体的理性诉求表达与集体层面的校园建设献言献策深度融合,同时注重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兑现畅想——这正是“以儿童为中心”的跨学科主题式课堂的生动实践。她建议,学校可进一步深入挖掘“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让这一精神与“童心德育”理念深度契合,助力雷锋精神代代传承、发扬光大。

程力对此次道德与法治课给予高度肯定,认为这是一堂真正践行“以生为本”理念的优质课。课程以红领巾少代会提案为核心抓手,紧扣学生视角、倾听童真心声,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同时,她建议,教师在课堂中可立足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创设更具挑战性的复杂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直面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难点,在观点碰撞与道德困惑中完成价值澄清,为学生发展高阶思维、提升问题解决能力筑牢基础、拓宽空间。

楼何超认为,学军小学的“雷锋中队”模式极具学习与传承价值。这一模式以教师引领为支撑,坚守以儿童为中心的核心导向,聚焦儿童正确价值观的培育,且通过学生民主开放的评价方式确定选举结果,形成了完整且有效的实践体系。同时他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在各中队的展示环节及复选视频中,需深度融入雷锋精神的传承内涵,并将“六好标准”进一步凝练升华,使其与雷锋精神高度契合;二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需紧扣“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核心,可将生活场景划分为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三大维度,分别对应融入纪律规范、道德准则、法律知识等教学板块,突出情景交融与议题式教学的实践落地,同时增设正反面案例的对比教学,助力学生深化理解。





会后,中心一行在校红领巾少先队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校园恐龙角、荣誉墙等校园文化景观。







7日上午,中心一行前往笕桥花园小学进行探校指导。在校园小导游的带领下参观了校园文化墙、凌霄西子科技馆、呐喊泉、心理辅导室等区域。



校园参观后,中心一行聆听了由赵婷婷老师主讲的《校园里的财富与幸福密码》班会课。

课后,举行了笕桥花园小学“生长德育”品牌建设研讨会。杭州市上城区德育教研员全晓兰,笕桥花园小学书记、校长方卫成、正校级协理员李安、副校长金晓华及教师代表等参与研讨。研讨会由笕桥花园小学副校长金晓华主持。

方卫成校长代表学校,对中心专家莅临指导表示热烈欢迎与诚挚感谢。他提到,在全体教职工的凝心聚力、共同耕耘下,花园小学各项事业稳步推进、蓬勃发展,育人成果愈发显著。同时他坦言,学校相关德育实践探索仍带有“草根”特质,系统性与深度尚需提升,恳请中心专家多提宝贵意见、给予精准指导,助力学校进一步擦亮德育品牌、彰显特色,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力。

笕桥花园小学德育副主任郑思佳,围绕学校德育品牌的核心理念、实践路径与育人成效展开详细汇报。她介绍,学校聚焦“生长德育”特色品牌打造,构建起“幸福好少年”多元评价体系,为学生成长锚定方向。在学生赋能方面,学校以心理健康守护为基础,通过AI情绪监测、特色辅导等方式精准护航学生心灵;以“两会三学四仪五节”德育体系为框架,系统搭建成长实践平台;以“花园有礼”品牌为抓手,持续涵养学生文明素养,多维度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学校依托“Y型强杆亮枝工程”精准培育优质德育师资队伍,并通过“花园共育坊”等载体,积极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格局,凝聚多方育人合力。

笕桥花园小学年级主任蒋青青围绕三年级组特色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汇报。她围绕育人队伍建设、体制机制完善、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构建四大板块展开分享。她指出,在队伍与机制建设上,三年级组通过周反馈、月交流的常态化机制,构建全周期、闭环式管理体系,实现团队内部相互赋能、高效协作;在学生习惯养成方面,紧扣三年级学生成长特点,以常规管理为抓手,精心设计课间15分钟游戏活动,让文明素养在日常实践中扎根生长;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上,三年级组创新构建“认知—体验—责任—共情”四位一体课程链。依托校萌兔文化开展养护实践与生命教育,邀请消防员、非遗传承人等家长代表进校园开设特色课堂,结合传统节日、非遗展览、家庭徒步等活动推进沉浸式实践,让育人场景从校园延伸至家庭与社会。

笕桥花园小学班主任代表朱嘉通作班级文化建设汇报。他结合工作经验,从环境布置、制度荣誉、人际关系、班风建设四个维度梳理班级文化,并融入品牌思维,系统提升文化影响力与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实践中,他以“米兰花”为班级核心符号,紧扣“有爱生命就会开花”的花语与“虽小却芬芳”的特质,通过主题班会、班级布置浸润文化内涵;搭建积分体系,以“米兰六维能力”评价、雷达图可视化、米兰章及积分兑换等实体激励,搭配专岗聘任制与小组评比,强化学生规则意识、责任担当与合作竞争能力;构建展示、保障、沟通、评比四大系列,以《米兰文集》《米兰家书》营造教育氛围;通过群相册、视频号记录成长,筑牢家校沟通桥梁。

笕桥花园小学教师潘若婷汇报了课题《闲暇生长:指向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校园生活新样态构建》的研究背景、实践探索与目标成果。课题研究以闲暇教育为核心,旨在构建校园生活新样态,转变教师教育理念,帮助学生树立健康闲暇价值观,最终实现身心和谐、人格健全的成长目标。

查颖代表中心,对笕桥花园小学的信任支持与热情接待表示诚挚感谢,并借助中心5周年专题视频,向与会人员全面介绍了中心的发展历程与成果。针对学校“生长德育”品牌建设,她建议需进一步聚焦核心、凝练内涵、整合资源,着力构建“生长目标—生长理念—生长路径—生长评价”的完整内在逻辑体系,以“幸福师生、幸福校园、幸福共同体”为目标导向,最终凝练形成“从生长到幸福”的核心发展主线。针对“闲暇生长”课题,她提出需进一步厘清“闲暇”与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深层内在关联,同时强调课题成效需以实证为支撑而非单纯依赖经验总结,建议进一步完善成效验证的科学方法与路径。

任俊高度赞赏并充分肯定笕桥花园小学的教育实践——学校以“花文化”为核心校园标识,以萌兔饲养为特色活动载体,开展了一系列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探索。他建议,需进一步统筹协调学校整体文化标识与各班级专属文化标识的内在关联,推动校园文化与班级文化深度融合、同频共振,真正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凝聚起更强育人合力。

俞婷婕指出,“闲暇生长”课题与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框架中“健康生活”素养的培育要求高度契合。该课题的深层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会自处、妥善处理与自我的关系,这对培育学生独立健全的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她建议,学校需系统构建“闲暇生长”的体系框架,深入探索学生自主合理规划安排闲暇时间的培养路径;同时依托家校社协同育人合力,助力学生积累健康常识、习得生活实践技能,并培育个性化兴趣爱好,让闲暇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有益滋养。

程力坦言,首次走进笕桥花园小学便被学校丰富且富有内涵的校园文化活动深深吸引,这里俨然是孩子们自由生长、快乐成长的幸福花园。针对学校正在推进的“闲暇生长”课题研究,她建议需重点挖掘、系统梳理“闲暇生长”与社会情感能力培养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明确界定并清晰阐述两者是并列关系还是从属关系。

楼何超建议,笕桥花园小学可将五育融合理念深度融入儿童财经素养教育,打造特色品牌课程,构建五维提升的儿童财商教育体系。具体以“财富+”为纽带,将财富分别与知识、实践、生活、思想、情感五个维度精准绑定,对应德智体美劳五育要求,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以“财富+知识”为例,当下电子化支付普及,孩子们对人民币的起源、发展及财富与幸福的关联认知不足,可针对性补充相关内容;实践层面,可将学校义卖、米兰拍卖会等现有活动转化为课堂实践资源,结合“闲暇生长”课程,以桌游、班游、园游等趣味形式深化开发。此外,可将该特色品牌课程的成果与校园走廊文化展示有机结合,实现课程育人与环境育人的联动增效。


据悉,自2022年下半年起,中心启动基地校建设工作,截止目前已经在全国建成35所基地校。通过组建包括高校学者、高校学科教学与课程论专家、省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中小学一线特级正高级教师、教育媒体“五位一体”的教研指导专家团队,帮助基地校培育德育特色,打造德育品牌。未来,中心将继续以基地校建设为抓手,以大中小德育共同体建设为路径,面向中小学教育现场,引领并服务地方中小学教育变革,全方位助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