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8日至19日,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德育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组织项目校——温岭市箬横镇中学(以下简称“箬横镇中”)骨干教师团队赴基地校——温州市第八中学(以下简称“温州八中”)开展学习交流活动。箬横镇中书记杨正善、副校长赵伟、教科主任陈刚、德育主任李灵荣、总务主任张晓明、校办副主任王小勇、教务副主任兼教研组长郭灵红、德育副主任叶杨杨、教研组长章巧巧、备课组长颜慧瑜以及教师王亚妮、陈珍珍参加了本次活动。中心办公室主任彭年强、秘书范可越全程陪同。
18日下午,欧素鸯校长作了题为《“古韵今风 智启未来”——温八中学校新质发展的探索》的专题讲座。她立足学校深厚的历史沿革与发展底蕴,系统介绍了学校规模、办学理念及“一训三风”,重点阐释了学校探索新质发展的“一核、两翼、四驱动”育人模式。其中,“一核”聚焦党建优化与师德建设,以理想信念教育夯实学生思想根基;“两翼”涵盖“生态”教学与“甘・泉”德育,前者通过生态课程、课堂、研修、作业四维抓手实现“优学优师共成长”,后者以全员化、序列化、多元化、创新化构建体系达成“共生共融共发展”;“四驱动”则从身心健康保障、家校社“教联体”、智慧校园、素质评价四大维度提供支撑保障。欧校长还详细分享了学校德育建设的实施路径、具体方案及阶段性成果。
潘略辉副校长作了题为《借力数字化转型,深耕教学生态圈》的讲座,重点围绕课堂教学、校本教研、教学评价及常规管理四个方面展开阐述。他强调,学校课堂教学以“生态课堂”为抓手,从“课前、课中、课后”全环节实现智慧赋能,聚焦“生本、生活、生长”内涵激发学生潜能,并分享了各学科AI赋能教学的实践案例;学校教研构建“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迭代更新”闭环机制,深耕“微项目”“微创新”研究;教学评价以“素养增值”为导向,通过学业数据分析、生态作业设计等实现以评促教;常规管理依托“智慧协同”,实现教学考核、秩序及资源的数字化管控。
讲座结束后,在欧素鸯校长、潘略辉副校长的陪同下,参访团实地走访了学校图书馆、体艺馆、心理角、AI棋室、留声墙、智慧操场及校内温州科举试院、温州独立支部纪念馆等场所,直观感受校园文化与育人氛围。
19日上午,英语、科学两门学科同步开展“同课异构”教研活动。英语学科由箬横镇中王亚妮老师与温州八中廖文慧老师先后授课,科学学科则由箬横镇中颜慧瑜老师与温州八中关青青老师依次展示。课后,两校分学科开展了深度研讨。
在英语教研环节,两位授课教师首先阐述了课程设计思路。箬横镇中章巧巧老师指出,两节课均以新颖的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其中,王亚妮老师采用探究性学习模式,实现从“文本提问”“文本思考”到“文本超越”的进阶;廖文慧老师则通过搭建有效教学支架,以“读中提炼方法、说中迁移技巧、写中落实目标”构建“输入—内化—输出”的完整闭环。温州八中林丹妮老师认为,王亚妮老师教学思路清晰、文本解读到位,同时建议丰富提问形式、优化导入与文本解读顺序以拓展学生思维;针对廖文慧老师的课程,她认为其对文章结构与写作要点的拆解精准深入,并建议课前增加议论文读写指导、并在课中预留更充足的时间供学生思考与实践。
在科学教研环节,温州八中郑秀约老师对两位教师的授课予以充分认可:颜慧瑜老师以魔术视频导入,教学思路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重难点落实扎实;关青青老师的课程更契合“双新”理念,以自制静电除尘器装置导入调动学生兴趣,借助AI工具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开展个性化、差异化学习。温州八中吴芳芳老师补充道,关青青老师的课堂既彰显学生主体地位,又展现出极强的课堂把控能力,课程节奏张弛有度,探究环节衔接流畅;实验教学未流于形式,将设计、取证、记录等步骤落到实处,最终以学生自主得出的结论解释开篇静电除尘原理,实现课堂首尾呼应。研讨尾声,温州八中徐乃肃老师作《核心素养导向的科学思维教学》微报告,获得与会教师一致好评。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澎湃浪潮中,人工智能正以深刻的变革力重塑学科教学全流程——无论是备课、授课到评价的闭环环节,还是从知识传授到思维培养的核心目标,均被注入全新动能。温州八中深耕此域,围绕AI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最终成功构建起“教师-AI-学生”三方协同、共生共促的全新育人生态。这份立足教学实际、历经实践检验的宝贵经验,无疑将为箬横镇中的学科教学改革提供极具价值的参考与借鉴,助力其在数字化育人道路上更快找准方向、突破瓶颈。
据悉,自2023年2月中心与温岭市教育局签订“温岭市箬横镇中学综合提升”重大项目以来,已组建由高校学者、学科教学与课程论专家、省市教科研院专家、中小学特级正高级教师、教育媒体构成的“五位一体”教研指导团队,全力推动项目校打造“镇中崛起的县域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