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916日下午,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德育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面向全校本科专业学生精心打造的公共通识类课程——《大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实训课》第一课,在校文科实训中心303教室顺利开讲。

课程负责人、中心常务副主任、法学院党委书记查颖教授首先登台致辞,对选课同学的积极参与表示诚挚感谢。她围绕课程开设的初衷、核心目标与发展愿景展开系统介绍,强调在新时代人才培养背景下,社会与情感能力已成为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素养,课程旨在通过专业化引导与实践训练,助力同学们挖掘内在潜能、拓展能力边界。同时,查颖教授详细介绍了各专题主讲教师的学术背景与实践经验,为同学们清晰呈现了课程的师资保障体系,更传递出对师生协同共进、实现成长突破的殷切期待。

中心办公室主任彭年强对课程实施细节进行全面解读。他明确指出,本课程打破传统理论考核模式,不侧重知识点的机械识记,核心目标是教会学生运用多元有效方法,自主培养与提升社会与情感能力。在课程形式上,将采用“理论引导+课堂实训”的双轨模式,通过案例深度研讨、真实情境演绎、互动游戏体验等丰富载体,真正实现“做中学”“学中悟”的教学效果。解读结束后,彭年强现场组织学生完成课程小组分组与团队建设,为后续实训环节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后,中心研究员蔡群青博士围绕“理论认知—能力测评—实践培养”三个维度层层递进。他从当代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素质新要求切入,精准界定社会与情感能力的核心内涵,并结合个人成长、学业发展、职业规划三大场景,深刻阐释其重要价值。授课过程中,蔡群青博士引入OECD(经合组织)全球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研究成果,通过鲜活案例与互动对话,引导同学们主动反思自身经历与发展需求,帮助大家清晰识别能力优势与提升空间。在实践互动环节,他组织各小组开展“情绪猜猜猜”情景实训活动,同学们通过模拟真实场景中的情绪表达与识别,直观提升情绪理解与共情能力,课堂气氛热烈活跃,互动参与度极高,成功达成“体验中学习、互动中感悟”的教学目标。最后,蔡群青博士总结强调,社会与情感能力并非先天固有,而是可通过系统化训练持续提升,鼓励同学们以开放投入的态度参与后续课程,实现能力与自我的双重成长。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首课的顺利开展,不仅让同学们对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培育形成了系统认知,更以创新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大家的参与热情。据悉,该课程将持续以实训为导向,为浙师大学子的全面发展注入鲜活动力。